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年度研究報告之一《推進生態文明體系建設和綠色發展》(總第16期)發布。報告主筆為人大國發院社會系統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人大學報編審林堅。報告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
(一)闡釋生態文明體系。
(1)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生態文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存、協同發展的文化,可分為生態物質文化、生態精神文化、生態行為文化、生態制度文化等。生態文化體現了生態智慧,包括:萬物相聯,和諧共生;多元相安,平衡包容;互尊相宜,平等互動;生生不息,真善美圣。
(2)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生態經濟,就是遵循生態學原理和規律的經濟,是生態和經濟的復合系統;其本質是把經濟建立在生態環境可承受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綠色金融是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金融機制。
(3)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的生態目標責任體系。制定責任清單,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責任分解落實到位。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納入評價考核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4)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保障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組織保障和制度保障。全面深化細化生態文明管理制度體系改革;完善生態文明政府治理和監管體系,加強生態文明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創新,完善生態文明國際合作制度體系。
(5)以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和環境風險有效防控為重點的生態安全體系。我國面臨突出的生態風險,防治污染被列為重大攻堅戰。構建生態風險防范和預警機制,包括風險預測、數據管理、信息分析、專家咨詢、動態模擬、預警演示、預控對策等內容。
(二)以系統工程思路推進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理念是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全新發展理念。綠色生態環境是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以保證自然環境與人類社會的共同發展。綠色經濟是指基于可持續發展思想產生的新型經濟發展理念,致力于提高人類福利和社會公平。綠色政治是指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優良。綠色文化是體現了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共進共榮共發展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文化現象的總和。綠色社會成為一種極具時代特征的歷史階段,輻射滲入經濟社會的不同范疇和各個領域,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具體建議
第一,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涉及領域廣泛,應該單列。
第二,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形成一個全覆蓋、多層次、廣領域的生態文明教育體系。
第三,在雄安創辦中國生態大學。
第四,在若干地區設立生態文明研究院,創辦區域生態學院或生態大學。
/upfile/file/20191024100205_860070_69773.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