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共同主辦的“第六屆長江經濟帶發展高端論壇暨2023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發布會”在武漢成功舉行。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屈文謙,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軼致辭;中國國土經濟學會理事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大學博士生導師肖金成,湖北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常賢波,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華淑蕊發表主旨演講;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院長、教授莊毓敏發布《2023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
屈文謙向論壇的舉辦表示祝賀。他指出,今年,恰逢武漢大學建校130周年,也是經管學院商科教育130周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的師生代表回信,提出希望學校廣大師生始終胸懷“國之大者”,接續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勇攀科學高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貢獻。他表示,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始終堅持“四個面向”,以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為己任,在2017年專門成立武漢大學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中心,聚焦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協同發展、科技創新與產業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等主題開展前瞻性戰略研究。今天,學校聯合中國人民大學舉辦本次論壇,搭建了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學術交流的平臺,也充分體現了兩校和與會嘉賓在服務國家戰略上的勇于擔當、主動作為,希望學界同仁共話合作,共促發展,努力打造高水平新型智庫平臺,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協調發展貢獻智慧。
王軼向武漢大學建校130周年表示祝福,向論壇的召開表示祝賀。他指出,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都肩負著高等教育強國戰略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神圣使命,前不久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強調“綠色、創新”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雙方聯合舉辦本次論壇,是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服務國家區域戰略的又一次生動實踐。他表示,中國人民大學將繼續秉承“實事求是”精神,立足中國實際,進一步加強“長江經濟帶研究院”智庫建設,做好《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借此推動整個經濟帶城市與智庫的合作,聚合各方力量,共同譜寫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長江經濟帶發展的美好篇章。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姜星莉主持開幕式。
在主旨演講階段,肖金成發表了題為“長江經濟帶戰略與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主旨演講。他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是黨的二十大明確的區域重大戰略之一,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要挖掘中上游廣闊腹地蘊含的巨大潛力,促進經濟從沿海向沿江內陸拓展;要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要形成上中下游優勢互補、協作互動格局,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要建設陸海雙向對外開放新走廊,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他還重點解讀了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精神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
常賢波發表了題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的湖北路徑”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湖北省準確把握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根本遵循,將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綱”,堅持把長江大保護作為首位約束,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根本路徑,把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主攻方向,把全域協同發展作為有效支撐,奮力譜寫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荊楚新篇。他介紹到,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全省上下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謀劃實施長江高水平保護十大攻堅提升行動、長江經濟帶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十大行動,走出了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湖北路徑;嚴格落實“十年禁漁”,率先實行長江漢江流域禁捕退捕,扛牢了長江中游生態屏障的重要使命;加快構建“51020”現代產業體系,實現了高水平保護與高質量發展互促共進。
華淑蕊發表了題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共同譜寫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嶄新篇章”的主旨演講。她指出,宜賓素有“萬里長江第一城”的美譽,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城市。近年來,宜賓自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厚植創新發展優勢,激發高質量發展動能,各項事業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宜賓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堅決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堅持創新發展,全面推進科技賦能;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宜賓現代化產業體系。她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沿江省市堅持一盤棋思維,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堅持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增強區域內交通、產業集聚與空間發展的協調,以高水平協同聯動形成高質量發展合力。她表示,希望有關各方共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攜手推動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同心共譜新時代“長江之歌”。
會上,莊毓敏發布了《2023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報告》。她指出,該指數報告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框架,從綠色創新投入和綠色創新產出兩大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全面評價了2017—2021年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綠色發展和創新驅動情況。報告從八個子指標維度,分別介紹了排名前十城市的先進經驗,增加了長江經濟帶城市“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專題,精選了“制度創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等四個代表性城市案例。報告建議:一是加強政策引領,促進企業成長為創新重要發源地;二是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科技自立自強;三是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效能,激發企業自主創新活力;四是建設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提供科技創新動力源;五是加強專利鏈與產業鏈融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教授涂永紅主持報告發布和嘉賓研討第一小節。貴州財經大學綠色金融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張小成,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教授桂荷發,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教授錢宗鑫,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教授逯建參與第一小節研討。
張小成從謀局縣域經濟推動貴州經濟高質量發展作了交流研討。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提出到2027年,貴州省縣域經濟總量占全省經濟總量65%的總目標。他建議,一是推動縣域工業提質增量。圍繞“六大產業基地”建設重點發展1—2個主導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電池及材料產業,加快推進重點酒企技改擴能項目建設,堅持“富礦精開”,支持實施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二是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加大對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幫扶力度,優化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布局,逐步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標準,加快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三是推動縣域旅游業提質增效。大力培育引進優強旅游市場主體,加快精品景區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能力,發展康養產業等。
桂荷發指出,產業要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創新。江西省正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構建江西特色和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但面臨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他建議,江西要有針對性地部署創新鏈,積極對接國家戰略科技資源,提升產業創新能力。一要加快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為企業創新和創新要素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二要優化國家重大創新平臺的區域布局,依托產業鏈,搭建高水平的創新研發平臺來集合人才資金;三要依托長三角創新載體構建創新網絡;四要探索金融產品研發應用新模式,做好五篇大文章,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金融服務。
錢宗鑫指出在進行綠色發展評價時,對每一個項目都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不僅要從經濟學角度出發,還要考慮環境保護、社會治理等。在評價過程中,要做到多方考量,需要尊重不同主體的關切,不能只關注某一方面的評價。此外,還需要認識到模型的局限性,不同的參數可能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不能完全依賴模型進行評價。
逯建指出長江經濟帶產業發展面臨航道利用率不足,沿江的貨運鐵路通道缺乏,上游、中游、下游城市群之間的認同感有待提高,消費市場的一體化與投入品市場的分割等問題。他建議:加緊沿江的貨運鐵路通道的建設,增進各城市群之間的認同感,規范各地對投入品市場的政策影響,找到合作共贏,避免重復投資的有效機制。
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孫祥主持嘉賓研討第二小節。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伍新木,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武漢大學數據智能研究院院長、教授李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於世為,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吳傳清參與第二小節研討。
伍新木指出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指數的發布是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具有重大的實踐與現實意義。他建議,一是全面定位長江經濟帶。以長江水系為中心,以經濟發展為關聯,通過支流+干流+干渠+湖庫以準確界定空間范圍。二是慎重選取評價指標。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綠色發展的基石,評價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時,應著重考量生物性指標。三是體現國際化高度。長江經濟帶綠色創新發展是國內綠色發展的“導向標”和“領航艦”,聚焦國內數據挖掘的同時要有國際視野,學習借鑒大宏觀的、具備國際話語權威性的數據和指標。四是加強指數引領性。要具備超前性的思維,平衡指向性指標和“現口徑矛盾”,以更科學的方式量化生態文明建設創新,才能使指數更具引領性。
李綱指出數智化變革已成為推動要素變革、動力變革的關鍵力量,長江上中下游在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技術創新、產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還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沿江省市不同領域還存在明顯的數字鴻溝,跨部門、多方參與的協同治理機制還有待完善等問題。他指出,要深挖長江經濟帶數智融合潛力,以產權、交易、分配、安全、治理制度設計破解制度障礙,以多類型、多層級、多樣化數據要素市場解決流通難題,以體系化技術安排構建數據應用空間,激活數據要素的價值和潛能,努力提升數字公共服務水平,構筑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建設數字長江綜合實驗區,打造數字中國戰略的“長江樣板”。
於世為從長江經濟帶可再生能源戰略意義、發展現狀、效率評估、效率收斂性四大方面闡述了長江經濟帶可再生能源效率與收斂性研究。他指出,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提升可再生能源效率,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借助我國可再生能源蓬勃發展契機,長江經濟帶可再生能源發展迅猛。除了江蘇、浙江和安徽,長江經濟帶其余各省可再生能源效率總體呈現上升的趨勢。他建議,積極促進上海和重慶與其他省份之間的經驗分享和深度合作;加強政府與產業、社會的溝通渠道,及時解釋政策背后的意圖和目的;加強區域能源互聯和跨省技術共享鼓勵經濟增長向更密集的模式轉變。
吳傳清指出,2010年“生態產品”的概念主要是指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宜人的氣候等自然要素;2020年以來,生態產品的內涵更加豐富,包括物質供給類、調節服務類、文化服務類。他認為,研究生態優勢地區“生態財富”轉化為“經濟財富”的實踐路徑,其實是在研究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路徑。他建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要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作用,探索生態產業化開發路徑,進行生態資源權益交易,建立多元化的生態產品保護補償,數字技術賦能生態產品價值,還需要“制度”和“技術”的大力支持。
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協辦;武漢大學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聯合承辦。來自國內知名高校、長江經濟帶沿線城市的部分黨政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在校師生70余人參加本次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