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呈現出綠色化和數字化相互交融的趨勢和特征。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17日至18日舉行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要“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應用,構建美麗中國數字化治理體系,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科學指導,大力推動“數字化的綠色化”和“綠色化的數字化”的融合與集成,努力以數字生態文明建設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義
當下,以綠色化和數字化為趨勢和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正在深刻地改變著社會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未來走向,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也應該順應時代潮流,將二者有機地融合起來。
綠色化代表著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數字化為其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在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等全球性問題日益嚴重的背景下,生態學成為科技革命的“帶頭學科”,綠色化(生態化)也成為當今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重要范式和盛行的社會風尚,成為人類建設美麗地球的重要手段。在綠色化的推動下,生態文明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成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要求。馬克思曾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于生產什么,而在于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本G色化只是提出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原則和要求,而不涉及生產工具“硬件”方面的變革,亟需從“硬件”科技方面加強生態環境治理,這樣,才能有效提升綠色化水平。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包括材料、能量、信息三個方面(層次)。相對于材料和能量,信息具有可增殖、可復制、可共享等優點,可以稱得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以信息為重要載體的數字化可以為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安全等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只有實現“數字化的綠色化”,才能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效率和質量,確保綠色化的有效性。
數字化代表著技術社會形態發展的未來方向,綠色化為其提供可持續的向導。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已經在材料變換和能量變換的基礎上進入到信息變換的層次,數字化(數智化、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已經成為當今科技進步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潮流,世界正在進入以數字產業(數智產業、信息產業、知識經濟、智慧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發展時期。如果說以往的科技進步主要是解放了人類的體力,那么,數字化則極大地解放了人類的腦力?!皬纳鐣l展史看,人類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經歷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則增強了人類腦力,帶來生產力又一次質的飛躍,對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等領域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痹谶@個意義上,數字文明(數智文明、智能文明)代表著技術社會形態發展的未來方向。但是,數字化本身并不意味著綠色化,數字化基礎材料本質上來源于能源和材料密集型產業,如果沒有綠色化的約束和導向,就會產生能耗高、污染重等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只有形成“綠色化的數字化”,利用綠色科技有效預防、降低、治理數字化發展中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才能鋪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底色,確保數字化的永續性。
盡管生態文明主要強調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于社會進步的前提和保障作用的問題,數字文明主要強調的是智能工具對于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問題,但這二者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存在著相互結合和相互融合的可能。這樣,深化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應用和發展,推動“數字化的綠色化”和“綠色化的數字化”的融合,實現數字文明(數智文明、智能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加快建設數字生態文明(數智生態文明、智能生態文明),就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和未來方向。
加強數字化生態環境保護
生態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和主要戰場,建設數字生態文明,首先要加強“生態環境領域的大數據運用”,“為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助力”,這樣,才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我們要加快構建覆蓋人口、資源、能源、環境、生態、氣候、災害等自然條件要素的智慧高效的生態環境信息化體系,摸清影響可持續發展基礎變量的基本數據和動態情況,為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水平提供有力的數字化支撐。展開來說,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完善和提升人口地理信息系統的數字化水平,加強對人口信息的地理空間分布、不同地域的人口分布情況的監測和預警,分析和預判人口動態對資源、能源、環境、生態、氣候、災害等方面可能造成的生態壓力和影響,分析和預判人口動態對入托入學、就業形勢、醫療負荷、城市容量、社會穩定等方面可能造成的社會壓力和影響,從而為促進人口綠色均衡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支持。
以數字化賦能國土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進一步優化完善自然資源、國土空間和自然地理格局等國土資源基礎信息數據庫,提升覆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國土空間規劃實施、耕地保護尤其是耕地紅線、海洋資源監管等國土資源工作方面的動態感知技術能力,以實景三維中國為時空基底,完善自然資源三維立體“一張圖”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臺,為統籌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提供數據支撐和決策支持。
推動能源技術、信息技術、綠色技術的深度融合,提升能源基礎設施的綠色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構建將系統性思維和數字化技術與能源生產、傳輸、存儲、消費以及能源市場深度融合的能源互聯網,建設綠色智慧能源系統,用綠色化數字化技術加速傳統能源行業的綠色低碳改造和轉型,加速發展以綠色化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的新能源尤其是非碳基能源產業,通過數字化優化管理效能、推動精益運營、提升消費體驗、創新商業模式和共建開放生態,全面釋放能源行業的活力和潛力。
建立一體化生態環境智能感知體系,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智慧監測監管水平,強化大氣、水、土壤、自然生態、核與輻射、氣候變化等生態環境要素方面的數據資源的收集和綜合開發利用,推動城鄉、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環境協同治理和信息共享,建設生態環境綜合管理信息化平臺,完善國土、環保、市場監督等部門的信息共享機制和協同合作機制,全方位多角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數字化轉型。
運用數字技術推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提升林草生態網絡感知能力,強化沙漠、草原、濕地、冰川、凍土、河湖、森林、耕地等關鍵生態節點的遙感監測和應急保障服務能力,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和生物安全風險調查,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推進國家公園建設,提升生態退化和生態修復的動態感知技術能力,提升生態環境風險預警能力,為維護生態安全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和決策支持。
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信息化能力建設,從全球氣候變化、碳循環機理等方面加深對自然規律的科學認知,為加強氣候變化規律和地球系統多圈層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撐和知識支撐,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推動實現“雙碳”目標中的作用,加速5G、工業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技術應用推廣,為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提供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手段,賦能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優化、提升社會服務的現代化水平,推動實現數字碳中和。
加強對自然災害全時空立體感知監測,推動涵蓋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生物災害監測等方面的動態感知技術能力提升,構建以數字孿生流域為核心的智慧水利體系,健全多部門各領域協同的災害信息報送、預警發布、信息共享和應急處置機制,為提升自然災害風險防控能力提供數據支撐,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集成應用,為災后重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包括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快速獲取受災地區的影像信息,實現科學決策,利用無人機、機器人等設備在災區進行救援和搜救工作,減少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通過應用科技為災區提供可再生能源和智能化基礎設施,提高災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等等。
總之,只有大力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的信息化、數字化、數智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才能為維護自然物質條件的可持續性提供強大的先進技術支撐,夯實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自然物質基礎。
發展數字化綠色低碳產業
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不合理造成的。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信息資源已經成為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社會財富,并被廣泛應用到現實的經濟系統當中,在改造傳統產業的工藝流程、優化能源調度和精準實施梯級利用、促進工業節能減碳等方面展現出巨大潛力。2022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緊緊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興技術與綠色低碳產業深度融合,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边@要求我們以科技賦能重點產業,推動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數字化綠色低碳產業和循環經濟。
在農業方面,按照增產增值增效并重、良種良法良藥配套、農機農藝農學結合、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的原則,堅持用數字化智能化支撐和促進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比如,可以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測土配方,推動科學施肥和科學施藥,以預防和避免農業環境污染問題;可以利用智慧水利系統提升農業用水的效率,推動節水農業的發展;可以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化解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推動實現種子安全、糧食安全、土地安全;可以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合理確定種植結構和種植密度,實時監測病蟲害情況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大力推動數字化種植,發展智慧農業、新型農業;可以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大力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率,暢通農資供應渠道和農產品外銷渠道,建立健全暢通高效的農產品現代流通體系;可以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升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數字化水平;可以利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促進共同富裕,讓知識、網絡、信息、數字、智慧等新要素進入到農村當中,成為鄉村振興的抓手,成為農民的財富。
在工業方面,按照用信息化推動工業化、用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原則來進一步推動新型工業化的發展,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既要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促進傳統工業的綠色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礦業、綠色電力、綠色建筑業,也要用數字化智能化手段促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綠色發展。將綠色化和數字化有機地統一起來,大力發展綠色智慧制造體系,推動人工智能和生物制造的有機融合,著力推進智能化技術改造項目建設,加強智能技術裝備的集成應用,推動裝備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同時,搶抓創新驅動、數字化轉型、強大國內市場、綠色低碳轉型和國際化發展機遇,以核心技術、知識產權、自主知名品牌、優質獨特產品、標準制定、營銷網絡為依托,積極培育生態工業園區和生態主導型企業。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大力培育和發展數字化工廠和網絡化工廠,系統推進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管理體系建設,加快實現新型工業化的步伐。
在服務業方面,按照虛實結合、三產融合的原則來推動數字經濟、綠色經濟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促進服務業的綠色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2018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要求:“促進人工智能同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以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各產業變革,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著力破除制約生活服務數字化轉型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支持生活服務數字化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引導和支持文旅、餐飲、零售、住宿、家政、洗染、家電維修、人像攝影等傳統生活服務企業開展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比如生態景觀脆弱區域,可以通過應用數字技術(虛擬技術)來保護文物資源和旅游資源,創新性發展虛擬旅游。這既可以有效降低大量游客涌入給脆弱景區和景觀造成的生態壓力,最大程度保持文旅資源的可持續性,也可以促進文旅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為傳統服務經濟帶來新的增長點。
總之,應該按照的“數字化的綠色化”和“綠色化的數字化”相協調的原則,錨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推進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的綠色低碳轉型,鞏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經濟物質基礎。其實,綠色生產力就是將數字化和綠色化統一起來的新質生產力,必將推動形成數字化綠色低碳產業,必將推動形成綠色智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推進數字化生態環境治理
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決定著數字化的發展水平,沒有信息化就不會有現代化,也不會有國家治理現代化。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鍵是堅持和加強黨對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全面領導,打通生態環境系統的信息通道,進一步完善數字化生態環境治理體系。
黨員領導干部要提高領導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和水平。在強化生態文明建設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過程中,探索使用數字化、智能化方式健全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的領導體制和舉國體制。例如,在深入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以督促改,層層壓實環保責任的同時,“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學會通過網絡走群眾路線,經常上網看看,潛潛水、聊聊天、發發聲,了解群眾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議,積極回應網民關切、解疑釋惑”。再如,可以借助互聯網平臺,將河長制的管護理念由線下的制度管理轉為線上的開放管理,通過建設智慧水利系統、“智慧河長”項目等,消除河長治理的盲區,打破傳統管護的壁壘,節約巡河行政成本,有效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打通生態環境系統信息通道,實現底數清、風險清、動態清、能監測、能預警和能處置。一是加快建設以5G網絡、全國一體化數據中心體系、國家產業互聯網等為抓手的高速泛在、天地一體、云網融合、人機互動、文理交叉、智能敏捷、綠色低碳、風險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提升信息和知識的采集、處理、傳播、利用以及化解風險的能力,強化生態環境信息資源深度整合。二是國土資源、生態環境、森林草原、能源電力、氣象應急等行政管理部門應該進一步加強數據整合和數據共享,推動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形成全國覆蓋、統一接入、統籌利用、統一管理的數據共享大平臺,實現跨城鄉、跨地域、跨流域、跨海域以及跨層級、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管理和服務,改變生態文明建設中部門各自為政、業務條塊分割、資源共享利用不足的局面。三是在建立和完善人口、資源、能源、環境、生態、氣候、災害等數字化治理平臺的基礎上,加快公共安全、交通運輸、城市治理、民生保障、生態環保、食品、水利水務、能源電力等領域公共基礎設施的綠色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以數字技術創新生態文明建設方式,不斷推動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四是探索推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條件下的生態環境治理系統協同運行,促進各平臺各渠道生態環境數據的對接和共享,加強數字化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的政企合作、政社合作、多方協同,形成全領域改進提升、全地域協同共建、全要素流動共享、全過程管控共治、全方位塑造共融的大生態保護格局。
以數字化手段引導全社會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帶動全體人民參與到綠色智慧生活創建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是新時代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促進綠色發展的基礎與前提。在這一過程中,也可以充分利用數字化方式,推動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教育和傳播,引導全體人民增強節約意識、環境意識、生態意識,鼓勵全體人民參與到植樹造林、環境保護、節能低碳、愛國衛生等生態文明建設活動當中。例如,通過各類新媒體平臺廣泛傳播關于人與自然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大眾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認知,增強人民群眾投身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同時,用數字化的方式推動全體人民參與到綠色智慧生活的創建當中,在全社會倡導形成綠色低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消費方式。比如,探索實施綠色消費積分制度,加大綠色消費的精準化、個性化傳播,營造綠色消費氛圍,賦能綠色消費供給側的數字化,豐富綠色消費場景,創新綠色消費體驗。
加強國際生態合作治理中的數字化應用,以數字化推動構建全球環境治理秩序。工業文明發展至今,人與自然深層次矛盾日益顯現,氣候變化、資源耗竭、生物多樣性喪失、荒漠化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全球環境治理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在數字空間國際競爭和合作進入新階段的情況下,應該利用數字化工具和手段推動國際社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荒漠化治理、氣候變化治理等全球生態環境治理議題上的深入交流和合作。積極推動全球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如“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構建跨境生態環境數據要素市場,加強世界各國在綠色技術傳播、環境政策協調、生態環境數據統計集成等領域的交流、共享與合作,促進生態環境數據和知識的互聯互通、分享共享,完善環境問題的跨國網絡治理和利益攸關方的聯合決策與共同治理。增強全球數字生態資源配置能力,以綠色技術創新驅動、引領全球綠色復蘇,攜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謀全球生態文明。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防范信息霸權,堅持用數字化推動國際生態環境治理領域的民主化和平等化,堅持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來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的數字化。
總之,要順應數字化轉型趨勢,以數字化轉型驅動治理方式變革,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從而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治理保障。
建設綠色智慧的數字生態文明指明了融“數字化的綠色化”和“綠色化的數字化”為一體的“數字生態文明”或“數智生態文明”或“智能生態文明”的可能和前景。在數字生態文明實踐中,要以這一重要論述為根本指引,創造性地貫徹和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力爭到2025年,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到2035年,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數字化發展更加協調充分。到那時,我們將在人類文明新形態的意義上為全人類樹立一個融生態文明和智能文明為一體的數字生態文明的典范。當下,我們要協調好建設數字生態文明和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關系,用作為新質生產力表現和表征的綠色生產力推動數字生態文明建設,將建設數字生態文明作為發展綠色生產力的重要目的。
(作者張云飛,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原文鏈接:[國家治理周刊]張云飛:數字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要義與實踐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