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方持續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痹掝}。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宣稱中國新能源行業存在“產能過?!眴栴},造成全球價格和生產模式扭曲,損害了美國企業和工人的利益。這一觀點是站不住腳的。其一,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商品價格和銷量是由全球市場供求決定的。其二,在全球加快綠色轉型的過程中,新能源行業雖是新賽道,但也要符合新技術比較優勢的分工原理。其三,美國一方面采取大規模新能源補貼,另一方面卻指責中國對新能源進行補貼,罔顧事實談論“公平競爭”,損害了中國及世界的綠色發展權。
商品價格和銷量由全球市場供求決定
綠色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中國在全球大國中率先提出“雙碳”目標;綠色發展也是全球共識,全球能源綠色轉型、綠色產業發展的歷史大趨勢不會改變。中國依靠持續的技術創新,不斷完善綠色產供鏈體系,使新能源產業在充分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得到快速發展。2023年,以電動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為代表的中國“新三樣”合計出口1.06萬億元,同比增長近30%。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新能源進出口貿易以及在綠色技術轉移方面的努力促進了全球產業向綠色方向發展,符合時代潮流。
從全球層面來看,目前新能源產業的優質產能不是過剩,而是不足。依據國際能源署的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量將達到4500萬輛,是2022年的4.5倍;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需求將達到820吉瓦,是2022年的約4倍。當前全球產能遠不能滿足全球市場的潛在需求,全球新能源領域的產能遠未過剩。從中國國內情況來看,除了出口外,中國廣大的城鎮和鄉村市場需求空間依然很大,將為中國新能源產品提供長周期的穩定需求,中國新能源領域的產能同樣也遠未過剩。
中國大量低價出口新能源產品的觀點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實際上,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海外的售價普遍高于國內售價,而銷量則在快速增長??梢?,新能源產品的價格和銷量與普通商品一樣,是由國際市場供求關系決定的,是市場經濟充分競爭的結果。
違背比較優勢分工原理將降低消費者福利水平
市場經濟中,供求不平衡是常態,任何國家和地區都會出現某種產品的產能過剩,而市場競爭和技術進步會自發淘汰沒有市場需求的過剩產能。近些年來,中國新質生產力推動制造業出口競爭力不斷提升,以“新三樣”為代表的先進制造取得了快速發展。2023年中國出口電動汽車超177萬輛,同比增長67%;中國占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份額超過60%,全球十大動力電池企業中有6家是中國企業;中國光伏組件產量連續十幾年居全球首位,多晶硅、光伏組件等產量占全球的80%。這充分說明中國新能源產業是全球的優質產能。
中國新能源在全球市場上的崛起,靠的是技術創新和高品質。新能源產業布局早,產業集群效應大,研發投入多,成本管理效率提升,物流穩定高效,再加上國內大市場的牽引作用,使得中國新能源產業得到快速發展。這種分工是中國企業在全球市場激烈競爭中通過自身的拼搏,而不是靠低價傾銷或產業保護形成的。中國技術進步帶來了新一輪全球產業分工,中國制造已經逐步從早期的低端制造邁向中高端制造,中國制造的新技術比較優勢開始發力,這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結果。
反觀美國政府,則在大肆宣揚“100%美國制造”。2021年11月,拜登政府簽署了美國半個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基建法案,高達1萬億美元。拜登政府通過補貼鼓勵美國企業使用美國貨,以此推動國內制造業的發展。這種違背全球比較優勢分工原理的做法,只能加劇美國通脹壓力,降低美國消費者的福利水平。
美國在國際經貿關系中的“雙標”面目
鼓噪“中國產能過剩論”,暴露出美國在國際經貿關系中的“雙標”面目。按照美國的說法,美國主宰了全球高端芯片市場,是不是也意味著產業過于集中和產能過剩?世人已經看清,美國有競爭力時就鼓吹自由市場,喪失競爭力時就搞保護主義的老把戲。中國先進制造的崛起,威脅到了美國在先進制造領域的主導地位。中國新能源產能過剩的說辭,是美國為了出臺更多貿易保護政策而想出的借口,是美國阻礙中國技術進步的舊術語新用,損害了中國及世界的綠色發展權。
當前,綠色發展的時代要求使得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面臨產業結構轉型以及勞動力結構調整的挑戰,新能源產業技術進步正在推動全球產供鏈深度調整。全球競爭帶來資源和利益的重新配置是市場經濟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中國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全球市場份額形成了替代效應,使一些國家在該領域的貿易從順差變成了逆差。國際經貿合作中的矛盾和分歧應該在堅持公平競爭、開放合作的市場經濟基本準則下,依據世貿組織規則妥善處理,各國應共同維護全球正常的貿易秩序和產供鏈的穩定性。
但是,美國卻將產能等經貿問題泛政治化、泛安全化,引發大國貿易摩擦。一方面,通過大規模財政補貼和政治迫誘促使制造業回流,《通脹削減法案》為包括電動汽車在內的新能源產業提供了接近3700億美元的稅收激勵和補貼;另一方面,通過操弄地緣政治,推動友岸外包、近岸外包,對中國采取圍堵策略,妄圖以此降低對中國產供鏈的依賴度,實現所謂“去風險化”。這種試圖擾亂中國在全球產供鏈穩定性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行為,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不利于本國產業發展,對世界經濟穩定造成損害,還對全球氣候議程的實現造成嚴重沖擊。
事實上,中國歡迎美國在國際新產能市場上展開公平競爭。中國已經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讓各國充分共享中國大市場的發展機遇和紅利,進而提高中國及全球市場的競爭效率。中國是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場,2023年特斯拉在華汽車銷量超過6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37%。中國新能源產業正以實際行動踐行著全球氣候議程。美國理性正確的做法是摒棄經貿合作中的“雙標”,與中國攜手推動全球能源綠色轉型,讓世界各國受益于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的優質產能。
(作者王晉斌,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宏觀經濟論壇主要成員。原文刊載于《光明日報》2024年4月25日第12版。)
原文鏈接:[光明日報]王晉斌:“中國產能過剩論”完全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