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各地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作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法論,為我國經濟譜寫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時代樂章指明了前進方向和道路選擇。
堅持先立后破 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基調
所謂“先立后破”,就是預先創建新事物,而后改造舊事物。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事物發展經過肯定、否定和新的否定三個階段,最終實現自我超越和自我完善的過程,生動呈現了“破”“立”矛盾雙方作為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的運動圖景。而“先立后破”“先破后立”“立破并舉”三種存在形態,又深刻揭示了“立”“破”矛盾雙方關系的多重表達。從本質上看,無論二者最終以何種形態出現,其目的都是解決矛盾,核心是優化升級。就發展新質生產力而言,“先立后破”的先后次序排列旨在反映習近平總書記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和發展要求的實際情況出發,客觀總結經驗、科學指導實踐的核心要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強調了“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的國家經濟工作總基調?;诖?,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自覺把握“先立后破”的方法論要求,確保國家經濟行穩致遠。
一方面,先“立”,強調了先進生產力質態建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席卷全球,對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必須“著眼長遠、把握機遇、乘勢而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從某種程度上講,誰掌握了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先發優勢,誰就贏得了國際競爭的制勝法寶,而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是為中國贏得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戰略主動的現實需要和重要支撐。
另一方面,后“破”,強調了“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而應采取一種正確兼顧當前與長遠、創新與傳統關系的科學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边@表明,針對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尚處于工業化進程中的發展中大國而言,要用全面、發展、辯證的眼光看待傳統產業,做到深思熟慮、謀定后動、循序漸進。傳統產業并不是落后的、無效的產業,相反,完整、深刻地認識傳統產業在生產技術相對成熟、門類眾多、體系完備等方面的優勢條件,客觀、科學地看待傳統產業的地位作用,對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筑牢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礎具有重大意義。為此,要下大氣力推動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在融合新技術、疊加新模式等過程中賦能我國傳統產業提檔升級,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穩固大國經濟“壓艙石”。
堅持因地制宜 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最強音
所謂“因地制宜”,就是根據各地區實際情況發展新質生產力,其本質是強調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要把客觀存在的事物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根本出發點,這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根本要求和具體體現。就發展新質生產力而言,“因地制宜”的方法論旨在呈現習近平總書記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和發展要求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明確“為何因地制宜發展”到指導“如何因地制宜發展”的生動轉變。
一是明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睆漠斍鞍l展形勢的需求來看,國家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要求各地區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做到因地制宜,要在充分激發各地區比較優勢的過程中,有效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推動構建以創新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系統。與此同時,從中國現實國情出發,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資源稟賦和發展水平千差萬別,發展的重點難點不盡相同,不能簡單套用單一發展模式。這就要求各地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必須做到因地制宜,對癥下藥。
二是明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針對性。目前,全國新質生產力發展基礎呈現顯著的區域性差異特征,東部地區作為國家改革開放發展的試驗田和排頭兵,在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著“領頭雁”的作用。同時,依托激發自身傳統生產要素活力和培育壯大新型生產要素等舉措,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也承擔著生力軍角色,不斷縮小與先進生產力的差距,打造自身獨特的地區優勢。為此,結合各地區考察實況,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指出,東北地區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天津作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要發揮科教資源豐富等優勢,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勇爭先、善作為”等。這為進一步避免各地區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出現“一哄而上、泡沫化”“一種模式”等困境,轉而根據實際情況,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三是明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協調性。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江蘇要全面融入和服務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加強同其他區域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的對接,在更大范圍內聯動構建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更好發揮經濟大省對區域乃至全國發展的輻射帶動力?!痹谥鞒终匍_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明確“要加強與其他重大發展戰略的銜接,更好融入和支撐新發展格局”的現實要求。這表明,堅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最終目的是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全局,因此必須在全過程中注重提高各地區合作水平和拓展發展空間,以點帶面、整體協同,形成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合力,為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有力支撐。
堅持分類指導 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協奏曲
所謂“分類指導”,就是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堅持問題導向,注重提高精準度、增強實效性。在馬克思主義語境中,堅持問題導向,是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代表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善于認識和化解矛盾,尤其是要把優先解決主要矛盾作為打開局面的突破口,以此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就發展新質生產力而言,“分類指導”的方法論旨在呈現習近平總書記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和發展要求的實際情況出發,抓住科技創新這一核心要素,由此推動產業新陣地、人才新優勢、政策新保障、國際新格局等各方面優化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城市是不是就靠一業來發展,那不一定??繋讟I,靠什么業,都要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根據具體情況去定,不能下單子?!痹谕苿有沦|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各地區應該避免出現“一刀切”“一鍋煮”等情況,實現對政策和措施的精準理解和正確把握,進而確保新質生產力巨大效能的全面發揮,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具體而言,一是加強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唯有加強“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和“從1到無窮”的顛覆性轉化,抓好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才能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科技根基。二是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創新實踐的新陣地?!巴苿討鹇孕孕屡d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等現實要求的提出,為新形勢下以產業發展的不斷迭代升級及融合創新賦能新質生產力水平的整體躍升指明了前進方向。三是塑造高素質勞動者隊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儲備優良的人才資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既走好人才自主培養道路,又加大人才對外開放力度,并在注重對創新人才的正確政治方向引領,重視培育良好精神文化修養與道德風尚的過程中,用好用活各類人才。四是深化經濟體制、科技體制等改革,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睘榇?,要不斷推進新興領域改革,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構建和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完善等全方位改革的協同發力。五是堅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從深入開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創新、深化技術要素跨境自由流動、加強同世界高標準自貿區交流互鑒以及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等多方面指明了開展高水平合作與交流的基本路徑,為不斷塑造國際合作共贏新圖景提供現實遵循。
新征程上,必須牢記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深刻領會和牢牢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要義,堅持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應有貢獻。
(作者陶文昭,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副院長、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主任;陳慧玲,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原文鏈接:[中國社會科學報]陶文昭 陳慧玲:科學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方法論意涵